提示信息

提示信息

提示信息

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 学校新闻 - 江西卫生职业学院
最新资讯
学校新闻
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日期:2010-08-18 22:04:58  发布人:  浏览量:3407

      编者按:为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刊发了这组笔谈。三位作者从不同角度,对会议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精神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就如何贯彻落实好会议和《纲要》精神谈了自己的意见。

 

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 严隽琪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主题,会后颁布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议的召开和《纲要》的颁布,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征程,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必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一、目标宏伟,战略正确——对《纲要》的基本评价
      《纲要》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总体战略、发展任务,特别是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四大亮点:
      (1)目标宏伟。《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全面小康。相比之下,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体现了中央的高瞻远瞩。当然现实的国情也决定了到那时我国教育只能实现基本的也就是较低水平的现代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还要经过长期奋斗。
      (2)战略正确。《纲要》浸透着浓厚的改革创新精神。经过十多年的规模化发展,我国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要实现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纲要》明确将“改革”放在“发展”之前,将改革创新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政策和创新举措,体现了中央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把握,同时也说明教育的科学发展必须在改革中实现。
       (3)重视公平。提高教育公平的水平,是当前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突出任务。《纲要》高举公平旗帜,明确提出要以促进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纲要》提出,要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和制度规则公平,优先和重点保障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和人群间教育差距,“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4)强调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指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的全方位保障体系,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注重规模与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二、2012年实现4%的目标——《纲要》为解决教育财政投入不足而设置的刚性保障
      充足的经费投入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尽管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非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提高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尚需大量的经费投入;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纲要》提出教育经费在2012年要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这为解决我国长期以来教育财政投入不足问题设置了一个刚性保障。同时,这个指标还能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起到“倒逼”作用。因为经济质量决定了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经济质量高,4%的目标就容易完成。当然,现在重要的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为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的责任,保障公共财政对各级教育的充足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发展义务教育的支持与转移支付力度,应以政府为主化解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的债务。应每年对政府教育投入进行执法检查,相关政府部门和行政首长应承担违法责任。应督促各级政府尽快形成地方财政依法保障教育经费增长的长效机制。同时,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办学和出资办学,逐步形成国立、地方公立、民办并举的多元办学体制,这将有利于缓解国家的教育财政压力。
      三、上下结合的制定过程——我国宏观教育决策模式的重大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对教育政策制定过程和决策过程的参与很不够。《纲要》在近两年的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并吸收了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其中,既有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关注,又有各级行政机构的全面参与;既有众多专家学者科研成果的支持,又有社会各界的建言献策。《纲要》两次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意见和建议210余万条。初稿形成后,又先后4次大范围征求意见。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精神,充分反映了我国宏观教育决策模式的重大进步,对于推进我国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值得高度肯定和继续发扬。

 

谱写教育改革的新篇章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刘川生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新世纪以来第一次、改革开放以来第四次教育大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次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论述,对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对推进新一轮教育改革有坚定的信心,对未来教育的宏伟蓝图有明确的阐述。这次会议的胜利召开和《纲要》的颁布实施,必将拉开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序幕,在全国兴起教育改革的新高潮,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跨上一个新台阶。
      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激发了我们的使命感。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教。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为之振奋,备受鼓舞,深切地感受到使命在肩,任重道远。
      中央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纲要》明确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方针。这为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担当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践行,积极奉献。
      中央对师范教育的高度重视,增强了我们的紧迫感。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强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办好师范教育。《纲要》提出,要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师范教育的排头兵,作为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单位,将不断增强紧迫感,进一步落实师范生免费政策,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教师和未来教育家。温家宝总理于2006年和2007年两次来我校亲切看望学生,强调师范教育可以兴邦。目前,我校共有免费师范生2100多人,明年将有490多名免费师范生毕业。广大同学纷纷表态,毕业后将到西部、到基层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纲要》精神,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教师教育和教育科学的排头兵。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发挥好先锋引领作用。
      加快改革步伐,北师大要勇于担当。《纲要》强调,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按照“资源整合、体制创新、深化改革、做大做强”的原则,我校在教育学科试点学部制改革,整合3个学院、4个研究院和中心,组建了教育学部。教育学部是我校改革的试验田,在运行机制、管理结构、改革目标上都进行了有益探索。目前,我校正在总结教育学部改革的经验,在学校“十二五”规划中将继续探索学部制改革,努力把北师大建设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教育决策的思想库、未来教育家的摇篮。
      培养创新人才,北师大要敢于探索。《纲要》把人才培养放到核心位置,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北师大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创新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大实验、实践、实训教学的力度,把通识教育和跨学科教育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并努力营造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服务国家地方,北师大要积极奉献。《纲要》强调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北师大充分发挥在学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服务求支持,以合作谋发展,探索与中央部委、地方政府、民主党派以及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的新机制,成立了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首都高等教育研究院、国家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院、联合国国际农村教育与培训中心等,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了学校发展。目前,我校正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探索建立“首都优质教育创新园区”,为首都和全国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顾明远

      《纲要》明确提出了今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今后教育工作的两大重点。
      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本来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但由于我们现在教育质量总体还不高,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只有少部分儿童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所以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就成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要促进教育公平就要普遍提高教育质量,使人人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怎样提高教育质量?要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入手,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教育发展不均衡,为了追求优质教育资源,才出现了激烈的考试竞争,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循环结扣。
      解开这个结扣,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大力改造薄弱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即似乎现在的名牌学校就代表了优质教育,不需要改革创新,薄弱学校只要向他们看齐就可以办出优质教育。事实上,名牌学校和薄弱学校都有改革创新的必要。《纲要》中提到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等现象,在名牌学校和薄弱学校都存在。两类学校都需要改革。通过改革创新,名牌学校可以真正培养出全面而个性发展的创新人才,薄弱学校可以在质量上实现新的飞跃,不再走旧式名校的老路。
      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就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普及教育的要求和根本目的,也是教育公平的最好体现。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全社会的责任。
      首先政府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学校均衡发展。要遵循教育规律,不给学校压升学指标,不单纯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和教师。
      学校要在校长的带领下形成一个懂教育、有理想、有水平的教育共同体,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当然,教好每一个学生,不是说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同样的结果,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培养方案,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适合于他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家庭教育特别重要。家长要有一些教育常识,懂得一些儿童成长的规律;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学校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家长不要增加额外的课业负担,让孩子享受丰富的生活和多样的人生体验。
      社会舆论、学校周边环境对每一个学生都有影响。社会各方面都要以民族的未来为重,以育人为重,努力形成育人的良好环境。